494949最快开奖wap

70年建科路①|1954-1964

发布时间:2024-09-18
分享到

为服务国家建设而生:初创历程

1954年,四川建科院的前身——“西南建筑工程管理局材料试验所”成立。成立之时,正值中苏友好时期,苏联援建我国重庆507发电厂,为配合项目开展,在西南建筑工程局技术处的领导下,于1954年初开始筹备材料实验室。9月,局进行改组,遵照中央指示,试验机构扩大,成立了材料试验所,隶属于西南建筑工程管理局,为事业单位,地处西南行政委员会首府重庆市两路口。建所时由江川同志任所长,仅有职工2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余人,工程师3名。按照编制,技术部门包括综合研究组,混凝土胶泥组,砖石、木材、金属、理化组,力学机械组。

1955年,西南建筑工程管理局更名为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总局,试验所亦随之更名为“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总局材料试验所”,由赵振雷同志任所长。四川建省后,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总局由重庆迁往四川省会成都市。年底,试验所随局一同迁往成都,设有混凝土试验研究组、木材试验研究组、结构试验研究组、力学试验组和综合研究组等机构,于1956年搬迁完成。

随着西南地区工程建设任务的发展,建筑科学技术逐步显示出其重要性,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发展与应用,促使单位逐步扩大业务与之适应,职工人数逐年增加,技术力量也逐渐加强。至1958年中期,全所职工增至60多人,工程技术人员占一半以上,拥有工程师5名。

图片1.png

更名后的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所

1958年,根据中央关于建筑施工力量下放的决定,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总局及所属大部分力量、所属附属企业下放至四川省,并与四川省城市建设厅合并,组建成立四川省建设厅。为了适应工作和新的机构情况,原西南工程管理总局和省城市建设厅的直属机构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在此情况下,试验所和四川省城市建设厅科学研究所合并,更名为“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新名称从1958年7月15日起使用。同时,所址由锣锅巷移至簸箕街。

图片2.png

更名后的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所

1958年开始,基本建设投资迅速增长,研究所取得较大发展。至1960年底,全所职工总数猛增至320余人,拥有工程技术人员近200人,其中工程师7名。除原有研究机构外,增设了玻璃陶瓷研究室、非金属材料研究室、轻质材料研究室等机构。所址也从簸箕街迁移到如今的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

1962年7月,建筑工程部将在四川德阳担任第二重型机械厂建设任务的第一工程局与四川省建设厅合并,在成都市组成新的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局。同时,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所与建工部一局科研所合并,更名为“建筑工程部西南建筑科学研究所”。全所职工总数增至270人左右,技术人员为140人左右,其中工程师10名。

以地方建筑材料研究为重点开展科学研究

四川建科院在初创时期的主要发展定位为:以地方建筑材料研究为重点,同时开展施工技术和建筑结构技术方面的科研试验研究。

为结合西部地区特定条件,解决地方建筑材料及生产建设相关问题,在此时期,四川建科院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施工技艺方面,完成了大量的测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在重庆就地取材解决了重庆507发电厂混凝土材料问题,突破了新中国成立前混凝土只能用碎石、中粗砂配置的规定;试制成功已醣二酸钙塑化剂、快硬高强混凝土、耐热混凝土、石膏矿渣水泥、湿碾矿渣混凝土和蒸养硅酸盐等材料制品,为提高混凝土质量、节约水泥等起到重要作用;以四川建科院为首组成“西南地区竹材利用研究委员会”,通过对四川地区的竹材进行深入研究,研制出部分竹筋混凝土构件,在钢材缺乏的背景下得到大面积推广;研制成功屋面梁、屋架、吊车梁、屋面板等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并对配套设备和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节约了大量钢材,为“一五”和“二五”时期的重点建设项目普遍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创造了良好条件,还节约了大量钢材,提高了工程质量;还研究并编制出《木拔杆的设计与使用》一书,缓解了当时安装设备无法满足工程需要的矛盾。

图片3.png

图片4.png

初期的地方建筑材料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有效缓解了当时建筑材料短缺的现状,还将“地方性特色材料”的研究带入新高度,为今后四川建科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