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949最快开奖wap

共赴前路建科人⑪│走出舒适圈,迎接新挑战

发布时间:2024-11-01
分享到

 


跟随榜样 追光前行

2009年6月,从学生到职员,从学校到职场,身份和环境的突变原本让我有些不适应,所幸的是,我遇到了好领导、好同事,他们给予了我老师的教诲、榜样的力量、朋友的鼓励,让我在建科院这个大家庭里茁壮成长。

第一次到项目现场,我不敢爬梯登高检查梁板构件,当时年近60岁的颜主任却主动爬上梯子检查,从那一刻起,我便以她为榜样,立志做一名不怕苦、不怕累的建科人。而如今的我在工作中能够做到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与肖主任之前对我的严格要求和榜样作用同样分不开。还记得初到抗震所时,所里人员比较少,白天在现场检查,晚上还需要加班整理鉴定资料、撰写鉴定报告,有时难免身心俱疲。尽管如此,负责审核报告的肖主任十分严格,总是逐字逐句地检查,遇到遣词用句不够准确,还会严厉批评,曾经我年轻气盛,委屈不服,无法理解模糊的语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多年后,在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客户及项目后,才明白检测鉴定报告必须是严谨且公正的,鉴定人也必须对自己所出报告负责。感谢肖主任的严厉,这不仅是技术严谨,也是对后辈的保护。


持续历练 不断成长

在抗震所工作的10多年里,我主持了五百余项工程结构检测鉴定、工程灾害治理、结构加固改造设计、大震超限分析及减隔震设计分析项目等技术服务项目,解决了多项技术难度大及群体矛盾突出的工程,我不断历练,也不断成长。回顾一个个鉴定、设计项目,从现场检查、建模计算、设计制图、撰写报告,一帧帧画面仿佛电影般在脑海中放映。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石渠县部分房屋震害严重,抗震所大部分同事都前往灾区一线检查当地农房震损情况,我当时由于怀孕无法去现场。为使当地居民尽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当地政府要求我们尽快根据现场排查结果出具农房的修复设计图。作为唯一的设计人,我完成了石渠县真达乡及县城共31栋房屋的震后损伤修复设计工作。虽然度过了一段无双休、连夜加班的日子,但是作为建科人,能有机会为灾县房屋的恢复重建工作出一份力,做一些事,感到很荣幸。

2015年底,领导安排我和几名同事赴非洲贝宁,对20世纪80年代我国援建的贝宁体育场馆进行结构检测工作。贝宁是位于西非中南部的国家,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政局不稳、正值旱季,项目组成员在贝方警察的保护下进行现场检测工作。持续高温的现场作业,我和同事们汗流浃背,衣服打湿了一遍又一遍。加之白天现场检测完成后,晚上还要汇总并分析数据,又数天连轴转,我的身体出现了疟疾症状,高烧不退、呕吐腹泻,在努力克服青蒿素副作用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投身工作。历经1个月的艰苦奋战,项目组最终按计划圆满完成了现场检测工作。


积极转变 迎接挑战

当看到建科公司总工程师的职位招聘信息时,我脑中闪过一个念头:“你想挑战一下吗?”我犹豫了片刻,便选择了迎接挑战。在此也特别感谢领导的认可、组织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在2023年1月,完成了从技术人员到管理人员的身份转变。

面对建筑施工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日益多样的客户需求,来到建科公司后,我积极思索,努力实践,在新岗位上全力以赴。

首先,我积极配合公司总经理及副总经理,尽职尽责完成分管的质量、安全、科研、技术方面工作。例如,为强化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组织制定了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手册》、《安全管理细则》等一系列制度;为加强质量管理,使工程技术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组织修订了公司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同时加强了施工方案的审核管理、安全技术交底等生产过程控制,统一了施工方案的编制要求,严控公司技术部的技术服务报告及设计图纸的成果质量等。

同时我也意识到坚持科研和技术创新在推动公司进步方面的不可或缺。一方面,我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级课题“建筑工程施工实时对比、及时预警、质量溯源控制技术研究”,华西集团课题、院自立课题“既有住宅预应力空心板承载力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研究”、“既有砌体结构装配式加固技术研究”。另一方面,我鼓励同事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科研,在生产一线找课题。

去年,公司承担了我国西部首个国际轮滑中心项目——成都国际轮滑中心预应力钢拉杆悬挑板项目。该项目是我国鲜有的大跨度悬挑板预应力钢拉杆施工项目,项目实施困难重重。虽然通过连续数天作战,最终项目得以顺利完成,但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员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善于变通,愿意动脑筋,但是在技术方面的成果却极其有限?专利、工法作为公司技术能力的直观表现,近几年的取得的成果并不理想,考虑到这些,我和该项目的负责人沟通后,协助他申请发明专利(一种能快速张拉和锁紧的钢拉杆结构),并申请了集团工法(预应力钢拉杆悬挑板施工工法)。我们需要将技术实物化,用最直观的方式向外展示我们的技术能力。

人才是企业的根基,搭建人才队伍最经济的方式不是一味的引进人才,而是提升现有人才的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积极利用建科院现有资源,邀请了建科院减隔震事业部负责人刘兢兢博士来公司开展建筑减隔震技术交流;邀请了湖南固特邦土木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到建科公司开展加固新材料、新工艺在建筑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技术交流活动;并鼓励公司技术骨干针对重点、难点工程进行技术交流。

展望未来

从几十人的西南建筑科学研究所成长为上千人的494949最快开奖wap,七十年来,建科院与四川建筑业的发展共生共长,既是建设者、亲历者,也是服务者。建科院走出舒适圈,正值转型升级期,曾经的我在建筑业鼎盛时期成为她的其中一员;现在的我有幸见证着她的转型蝉变,同呼吸、共命运,我相信她的转型是一次凤凰涅槃,终将会浴火重生,再现“凤凰展翅”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