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提高工作效率 初到建科院,有几年驻扎地铁工地经历的我,从“武职”变为“文职”,屡屡因粗心大意降低工作效率,内心踌躇。事业部总经理杨晓娇以身作则,大方分享工作妙招,让我快速融入了工作: “ “我们从事技术服务工作,成果的呈现就是我们的名片,提交文档或成果如果有低级错误,是最得不偿失的遗憾。” “不要让自己99.9%的努力为0.1%的失误埋单。” “做人做事严谨不是钻牛角尖,而是站在对方角度多思考多付出,最终得到双赢的结果。” …… ” 是呀!既然工作成果需要有人阅读与评价,那何不“换位思考”? 从阅读对象角度考虑内容上是否足够清晰。 从接收方式角度考虑关键信息是否足够明确。 从传递信息角度考虑是否会出现信息沟通阻碍。 从重点关注角度考虑预期成果是否无懈可击。 从写文档不加页码、标点使用错误,到主动思考主动总结,领导的言传身教让我有了更高的出手质量,有了更好的客户口碑,更让我明白工作严谨不会耽误事儿而是提高效率。 严谨保障成果品质 我所从事的工程信息化工作,需要衔接土木工程与软件工程两套术语体系,需要对接大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政府主管部门,欲追求成果品质,严谨尤为重要。 2023年,事业部自研智慧工地系统建设迎来了二维向三维升级的关键时期,我负责规划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孪生系统。尽管对BIM领域较为熟悉,但为避免因信息差导致的决策错误,我带领团队进行了多轮次补充调研与打磨:三维引擎选型调研了二十多个解决方案,产品设计进行了10次迭代,物联网硬件进行了近50批次选型。正是因为前期严谨的工作,团队避免了后期返工与资源浪费,也让研发成果被中国施工企业协会认可为2023年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发展优秀案例。 三年建科生活,我领略了太多建科人的优秀作风:建研善建党支部郭灵书记不怕麻烦与繁琐,坚持分享经验时追溯信息源头、坚持征求意见时多次复核,这让我承担的支部纪检工作有了更坚实的支持;运营管理部吴柏廷,在钉钉智慧工作系统正式上线前,为确保每项流程、每项字段的合理性,检查与优化细微之处超百次,这样我能够更清晰地掌握建科院数据现状;事业部同事黄宇豪,在修改与优化每项技术方案时,不厌其烦的备注每一处修改思考反馈与说明,这样我更准确了解与追溯方案修改过程,提高沟通效率……太多太多的建科人严谨作风还体现在100多次智慧工地平台迭代优化,超过3000个物联网设备的日常运维保障,四川省智能建造白皮书的多次推倒重写,智慧工地技术标准编制过程的5轮征求意见…… 是的!建科人共有的严谨态度,铸就了建科院值得信赖的品质,也赋予了我不断成长的养料。 严谨激发创新思考 2024年,我的工作重心从项目支持转向创新研发。这份严谨的建科精神,让我能够更快地解决交叉学科的技术难题,迸发出值得探索、转化的创新思考。 为研究塔机安全监控硬件系统,我补充了硬件设计与物联网知识;为研究无感知人脸识别算法,我理解了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知识;为研究安全隐患智能识别机制,我掌握了安全风险隐患管理知识;为探索建科院生产业务数据管理新思路,我学习了数据治理理论与实践范式,也对工程鉴定业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有限的时间不允许我对每一个知识体系都完整吃透,但我深知一知半解可能导致重大研究失误。为此我积极搭建自己跨领域的技术知识体系,实现对已学习知识的跨学科互用,也有了刨根问底的基础和底气。 在塔机安全监控硬件系统研发过程中,我发现,以往研究成果只进行平面防碰撞预警而忽略了吊物高度对碰撞风险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塔式起重机吊物底部距离地面高度无法估计,而这正好与我在研究无感知人脸识别时学习的算法匹配,于是设计出基于目标识别的吊物材质辅助估计吊物高度预测的方法。 一次在施工现场进行项目信息化建设情况验收时,因摄像头没有规范命名产生了争执。有老师傅说“看一眼现场画面,我们都知道是什么工种施工、有无异常,哪需要什么严格命名”,这大大的启发了团队思路,基于多次追问,研究出了基于图像数据的施工现场安全可控度预测模型,新增授权了1项发明专利。 展望未来 我们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急功近利的时代、信息碎片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严谨意味着细心,意味着用心,意味着周到,意味着高效率,意味着错误少,还意味着精益求精。 我的分享是建科院一千多名员工的缩影,正是因为有了建科人严谨的精神,我们对待挫折更坦然,对待未知更自信。 在建科院良好环境的熏陶下,我祝福每一位员工都能锤炼让自己强大的内功心法,成为卓越建科人!
共赴前路建科人⑬│严谨是建科人共有的精神气质
发布时间:2024-11-2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