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建科院 携梦起航 2019年秋招季,身边的同学大多憧憬房地产行业,但是自我审视之后,我明白自己更适合沉下心来做技术相关的工作,也更向往设计院和研究院的工作氛围。这份向往也就稳稳地将“想进建科院”的梦想植入了心底。 2020年毕业后,我如愿进入建科院综合设计二所工作。作为一名职场新人,刚开始,我对设计工作是有一些迷茫的。说到这儿,特别感恩于建科院“传帮带”的传统,让赵工成为了我的师父。从一开始的小小门卫室、楼梯、钢结构节点、钢屋架,到后面接手一整栋房屋的方案选型、建模计算和施工图,赵工常用启发式提问引导我思考解决方法,有时还会对规范原理进行讲解,让我打下了坚实的结构设计基础。 快速成长 入职的前三年,我有幸参与多个新建项目设计、鉴定加固、城市更新项目和科研工作。也得益于这些实践机会,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新规范,学习减隔震,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快速成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华西时代金江项目和标榜二期项目。 华西时代金江项目的甲方代表是一位资深的双注册工程师,项目还同时聘请了优化公司全程参与,其对结构经济性的高标准、严要求不言而喻。从前期的方案对比,到初步设计,再到施工图设计,我独立完成了四万多平米的结构设计任务。结构类型涉及高层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及钢结构,通过合理布置结构方案、精细化配筋等措施,最终实现了该项目的结构成本比甲方预期目标降低约10%,优化公司也未再提过任何结构优化意见。该项目的实施是在2022年的三伏天,遭遇限电,结构组却常常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过程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是这个项目强化了我们的结构优化意识,构建了技术经济的系统性思维,也体会到了怎么更好地为甲方考虑,更好地为施工单位考虑,明白了地产项目应该怎么做好。 标榜二期项目是我从2021年开始介入的项目,业主对建筑审美的要求高,对细节的把控也十分严格。项目的场地标高复杂,建筑可变性大,采用了减震技术,同时还具有一定装配率的要求。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做了多个结构方案和减震方案供业主对比选择,从业主的角度给出了最优的结构方案和减震方案,以满足业主“百年老校”的心愿。该项目还有一点比较特殊的是,项目设计过程中伴随着许多新规范和新条例的颁布,处于减隔震设计的混沌期,很多做法并没有明确,而减震设计对我来说又是相当于陌生的领域,所以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最终我通过询问审图专家和减隔震事业部的同事,自学减震设计,撰写分析报告,目前该项目已顺利进入施工阶段。 独当一面 2024年初,原来的两个综合设计所调整为新的建筑设计研究院,我有幸担任设计院结构所的结构组长,转变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负责人。 这一转变的到来,刚开始对我来说压力不小。以前我的工作基本围绕设计相关工作展开。新角色的到来,对我在沟通对接、工作汇报和项目推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沟通恰好是我的短板。同时负责好几个项目,常常是白天对接,晚上才有时间画图,适应期确实很辛苦,特别是行业下行也给了我深深的焦虑,让我对曾经的选择充满了怀疑。 多亏郑总工的话提醒了我:“如果真的对结构专业有兴趣,不如好好沉淀自己,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熬过行业的阵痛期,总会迎来柳暗花明的一天。”这让我回想起了校招选择行业的初心。我不就是想做技术,对技术感兴趣才选择这一行的吗?想清楚这一点后,我心中的迷茫逐渐消散,并告诉自己在行业的周期规律中找准自己的锚点,然后全身心投入。 展望未来 我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结构工程师,我的路还很长,没有接触过的项目类型还很多,未来的路上也仍然会荆棘丛生。但是我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有克服畏难心理,主动迎接挑战,找准自我锚点,深耕细作,才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共赴前路建科人⑮│找准锚点:从技术新人到专业负责人的蜕变
发布时间:2024-11-29
分享到